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康复医学科>> 针灸知识 >>正文

针灸知识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

作者:刘波 责任编辑:李家宝 来源:康复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0-02-14 22:36:27
字号:
+-14
浏览次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39%的脊髓损伤患者死于急性尿路感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数字下降到10%,但是肾功能衰竭仍然是SCI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Dahlberg【1】指出,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CI)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亦是临床难题之一,这类患者的膀胱内高压状态可逆向损伤肾脏功能。

所以,如何解决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障碍问题,对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科副主任刘波,今天将就中医针灸治疗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向大家做一系统介绍——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

膀胱功能障碍中出现的尿潴留、尿失禁分别属于中医“癃闭”“遗溺”范畴,古亦称“小便闭”。《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2]。其主要病位在膀胱、肾,膀胱气化不利、肾主二便功能失调,导致了“癃闭”与“遗溺”的发生[3]

针灸治疗手段丰富多采,通过大量文献检索可以发现电针、体针、皮内针、穴位注射、芒针等在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我科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刘志顺主任指导并通过实践,发现电针八髎穴配合针刺腹部关元、中极、气海穴并留置皮内针对此病疗效比较满意。

辨证与辨病是中医诊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目前我科采用以辨病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的主穴全部为固定穴组,不进行加减变化。考虑引起膀胱功能障碍病位在膀胱、盆底,涉及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任脉,故主穴取中髎、次髎、会阳,配穴取中极、关元、气海等

此骶部三穴位于盆、骶部,是冲、任、督脉会合之处,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所。其中中髎、次髎穴为膀胱经经水流入体内之处,有疏导水液、功益下焦之效,而会阳穴处膀胱经气与督脉阳气汇聚之地,有散发水湿、补阳益气之功。任脉循行于身体前正中线,经过膀胱的体表投影,与膀胱、尿道紧密相连,故此病的治疗也可选取任脉腧穴中极、关元、气海等。 

微信图片_20200214223504.jpg

从西医角度探讨,S2~S4神经影响排尿排便,其中以S3神经为主;膀胱逼尿肌主要受S2~S4神经所发出的盆神经支配,尿道括约肌主要受阴部神经支配。而中髎、次髎穴正对第2骶后孔,内有S2S3神经根通过;会阳穴深层下方是臀下神经、阴部神经[4]。因此针刺以上腧穴可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

电针的应用是考虑低频电刺激能最大程度的抑制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初始感觉阈[5]

针灸治疗

微信图片_20200214223507.jpg

▲正面

▼背面

微信图片_20200214223509.jpg

定位:中髎穴位于第3骶后孔中,取穴时以髂后上棘与督脉垂直连线为边长,向下作一等边三角形,此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即为第3骶后孔;次髎位于第2骶后孔;会阳穴位于尾骨尖旁开0.5寸。中极、关元、气海分别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4寸、3寸、1.5寸处。

操作:取双侧次髎、中髎、会阳穴。次髎、中髎穴用125mm长毫针,斜向内下刺入第23骶后孔3-4.5寸;会阳穴用75mm长毫针直刺2-2.5寸,使局部有酸胀感。使用电针治疗仪,一侧次髎和中髎穴与对侧次髎、中髎穴接一组电极,双侧会阳穴接一组电极,频率20赫兹,选用疏密波,缓慢增大电流至患者耐受为度,客观上可见会阴表浅肌收缩及双大腿内旋,留针20分钟,每周5次连续2-4周。腹部关元、中极、气海采用40mm-50mm长度毫针直刺1-2寸留针30分钟后再留置皮内针的方法,每周5次连续2-4周。

本疗法操作简便,初步观察表明安全无副作用,患者可接受,有临床应用价值。欢迎脊髓损伤患者来我科应用此疗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Dahlberg APerttilaWuokko Eet a1Bladder management in persons with spinal cord lesion[J]Spinal Cord200442(12)694-698

[2]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9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49-350

[4]莫倩,吴佳霓,杜若桑,等.“病—症—位”结合取穴电针深刺治疗盆底疾病[J]. 环球中医药,2014 7 (12)949.

[5]刘志顺,王晶电针治疗脊髓源性逼尿肌活动过度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80.

 


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